首页 > 酒店新闻 > 行业动态

凯发·k8(国际) - 官方网站·一触即发|【关注】GDP增速连续三个6.7%,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权威解读来了!

发布时间:2025-03-10 17:33:41    次浏览

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了2016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7%。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的增速都是6.7%。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究竟怎么样?四季度态势如何?能否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呢?《经济日报》记者带你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嘉宾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比较强记者: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7%。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的增速也都是6.7%。您怎么评价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从三季度的GDP走势看,中国经济是不是已经接近L型的底部了?潘建成:今年一、二、三季度GDP增速均为6.7%,这表明中国经济L型的走势仍在延续,经济运行比较平稳。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运行波澜不惊,似乎没有什么故事。不过,对于L型走势的中国经济而言,没有故事或许就是最好的故事。因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内产能过剩十分严重的环境下,加之全球经济预期不佳,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来之不易。中国经济的L型走势看起来很平静,其实,平静的水面下方却正在发生精彩纷呈的结构性变化。这个变化充分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上,比如投资和消费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在展开,绿色发展成效在显现等等。我们要看到,目前中国经济的通胀压力不大,通缩压力也明显减轻,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决策部门都希望追求的理想结果。这样的运行态势,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宏观政策调整提供了很大的腾挪空间。我们在推动改革和制定宏观政策的时候,也就不必畏手畏脚。至于谈到中国经济是否见底,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从经济增长率的角度看,中国经济L型的走势不是一两年就能过去的。这个L型很大概率是一个向下倾斜的L型,6.7%不会是增长率的底,我们也不必对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而大惊小怪。其次,从经济增量的角度看,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率依旧能够保持平稳,经济增量稳步上升,上升幅度比去年和前年的幅度还大。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在温和地走出底部,甚至有温和回升的态势。需要说明的是,今天观察中国经济,还是应该更多地从增量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就业稳定、老百姓收入增加、民生改善。我们只要保持增量平稳增长,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李平:从前三季度整体看,中国经济运行相当稳定。不过,从内部结构来看还是存在差异的,第三产业增速较为稳定,第一产业增速持续增加,第二产业在二、三季度的表现明显好于一季度,呈现向好的趋势。总的来说,三大产业运行平稳,特别是第二产业稳中向好,成为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消费较为稳定,投资持续下滑,出口降幅收窄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原因。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相对平稳,但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成,工业结构性过剩局面没有改变,新动能还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经济是不是接近或达到底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不排除小幅波动的风险,但现阶段经济运行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不会出现剧烈波动。李佐军:总的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的GDP增速均为6.7%,这释放出了中国经济运行企稳的积极信号。而且,中国经济的相对企稳,是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实现的,表明经济发展的韧性比较强。现在要得出中国经济接近L型底部的判断为时尚早。我们判断中国经济是否探底,需要首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仍然有不少棘手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比如产能过剩、高房价、高库存、高杠杆等。二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仍然没有从原来依靠投资拉动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以及货币政策刺激,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拉动。只有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国经济的探底才是比较真实的探底,届时我们才能说中国经济接近L型底部。工业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记者:9月份,PPI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从工业数据看,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也明显改善。您如何评价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工业经济在结构上有哪些新的亮点和变化?潘建成:9月份,PPI同比由降转涨,结束了持续54个月的同比下跌走势。铁路货运量的同比降幅也在持续收窄,这说明工业经济在经历比较长时间的收缩之后,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总的来说,企业家更加关注价格变化,因为利润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更高,价格持续下跌,会导致利润增长萎缩,甚至亏损。今年以来价格的回升,带来的最显著效果是利润增长的回升,而且回升幅度在加快。这对企业家的信心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工业品价格回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其中,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的因素;有市场需求回暖的因素,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工业企业的订货水平已经达到2013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去产能和以行政手段安排的限产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企业库存也在不断下降,一些领域库存已经见底。我们不能因为PPI回升就简单地认为市场形势已经完全好转。未来的工业增长,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另外,我们也要看到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变化。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增长比较快,与消费升级相关的产业增长也比较快,这表明工业正在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从变化上看,一是三季度消费类产业比二季度明显上升,比如食品、医药、家具、家电景气明显上升。二是煤炭、石油、有色等资源类产业从底部明显反弹。这两个变化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强,资源类产业在全球价格回暖以及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正在逐渐摆脱困境。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些产业正在开始逐步走出最困难的一段时期。李平:从工业增速来看,工业经济运行形势整体平稳,除了年初增速有所下降之外,3月份以来工业增速出现明显回升,二、三季度工业增速相对稳定。结构优化的趋势也相当明显,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高增速,并持续增加,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接近45%,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同时,随着原材料价格回升,淘汰落后产能、降成本政策效果政策推进,原材料行业的经营状况显著改善。但另一方面,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依然突出,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民间投资水平较低是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民间投资而言,不能只简单增加规模,同时要注意引导投资方向,只有将民间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平稳发展。李佐军: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与上半年持平。而且9月份PPI在连续54个月同比负增长后开始转正。这说明工业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好转。市场需求变化的背后,与最近半年多以来房地产市场回暖、房价上涨,以及房地产带动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也与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有关。从工业效益看,1至8月份工业效益明显改善,说明我国工业经济的结构在优化。这与我国持续推进去产能有关,通过去产能已将一部分效益比较差的企业和项目淘汰出局。同时,一些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下,也主动进行自我加压和调整,产品结构得到了优化。此外,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使得工业经济形成了一些新的增长点。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持久战记者:从数据看,三季度,我国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新的动能在加快成长。不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进程?潘建成:新旧动能的转化确实在暗流涌动。比如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单位GDP能耗的持续下降,说明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减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增长动能从高耗能向低耗能领域转变。区域的分化也体现了动能的转变。当前东部、中部表现出较高的景气状态,三季度比二季度的景气度明显上升。这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力的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加快,表明中国经济的动能更多聚集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动能又主要来自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比如这些地区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就比较高。新动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我们首先要有紧迫感。传统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依靠低廉的人口、资源参与竞争的办法行不通,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其次,新动能的形成是一个慢功夫,需要依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从实践到取得成效是一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过程,要积蓄能量、调整节奏,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打个比方,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百米冲刺,改为跑马拉松。我们不能用百米冲刺的方法来跑马拉松。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比较长时间来完成蜕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反复,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改革。人生病了就得吃药,有些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有些时候反应起来可能很厉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吃药、不治疗。当前,我们既没有通胀,也没有通缩,处于推进改革的好时机。那么,我们的改革要推动什么?过去,我们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未来则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而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就是企业家。我们的改革要有助于推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我们现在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像任正非、马云、马化腾等等,他们对于中国产业发展有着突出贡献。我们应该及时总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历程,着力培养企业家精神,加快推进改革,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使新时代的企业家能够批量地脱颖而出。李佐军: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确实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使旧动能的作用进一步减弱。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需求侧的“三驾马车”,依靠需求管理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和货币政策刺激,以及依靠生产要素的大规模粗放投入来拉动。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必须改变这一做法。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供给侧着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供给侧“三大发动机”中,制度变革是关键,是牛鼻子。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进行以减税为目的的财税改革,以减管制为目的的政府改革,以减垄断为目的的垄断行业改革,以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李平:新旧动能转化本质上是消费升级、结构升级、技术升级的综合结果,确实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新旧动能转化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风险的防范,新旧转换通常涉及到利益调整,各种潜在的矛盾会集中显现,在转换过程中经济也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具有必然性,但要注意防范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二是要积极培育新动能成长的环境,完善市场制度、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是推进新动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中提高创新能力并非简单的加大创新投入和创新的直接产出,而应更加注重创新环境的培养,切实增强创新的基础能力。不能以短期变化来做长期决策记者:今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不过,社会上也在担心,随着经济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改善,一些领域比如去产能可能会出现犹豫甚至是反弹。对此,您怎么看?潘建成:我们刚才已经谈到,当前价格的变化,并不是主要由于去产能带来的,不能因为价格的变化而认为产能过剩的形势已经得到化解。当前的产能过剩,是过去过快的投资增长带来的。过快投资增长的背后,是需求的快速增长。现在形势变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们不可能再依赖出口的高速增长。另外,今年以来房地产的活跃,更多的是泡沫。当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国内房地产市场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房地产快速发展带来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内产能过剩要在短期内逆转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动摇了决心,可能导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功亏一篑,也会使好不容易回升的市场信心受到伤害。当前,有不少企业看到的是短期的商机,不过,依据短期变化来做长期决策,往往是要失败的。李佐军:煤炭、钢铁价格下跌的时候,去产能的进程可能会比较快;而随着价格上涨,去产能的进程会减缓,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市场现象。我一直认为,去产能的进程应该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不太赞成把去产能作为指标去强压。这是因为,从宏观层面看,设定去产能的目标任务是合理而且必要的。但是,一旦去产能任务分解到地方,落实到企业身上时,由于企业面临的处境可能千差万别,有的企业的产能比别的地区的企业先进不少,但在行政命令下,也必须去产能。这是有悖公平竞争市场规则的。目前,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我国去产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复,对此不必过分忧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培育新的主体、新的要素、新的产业、新的动力。如果这“四新”真正培育起来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李平:去产能涉及到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企业利益,存在一定的阻力,在整体经济效益改善的情况下,这种阻力会有所增加,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应该看到,整体而言,各级政府关于去产能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而且主要领域去产能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政策力度依然较大。另一方面,原材料行业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企业经济效益改善具有明显恢复性的特征,同时产能下降也是企业经济效益改善的重要原因,行业竞争依然激烈,加之相关环境技术标准和产业准入政策的调整,去产能工作仍将进一步推进。不必过于在意GDP增速小幅波动记者:有不少人认为,国庆节前后,政府对于一些房地产的调控,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后期走势的重要因素。对此,您怎么看?四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如何?怎样确保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潘建成: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一是要防范金融风险,二是要避免房地产泡沫过大,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如果把稳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相比较,防风险显然更加重要。我们不能为了稳增长,纵容风险的累积。而且,避免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可以减少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反而有利于稳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活跃,其滞后效应在四季度会继续显现,对家电、家具、建材等行业会有带动作用。其次,鼓励汽车消费的优惠政策在年底会到期,四季度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望增强。再次,PPI同比由负转正以后,有望会继续往上走,这对市场信心有推动作用。此外,“三大战略”的实施在四季度也会进入高峰期。因此,四季度的增长动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应该没有问题。不过,由于房地产调控的滞后效应会在明年上半年显现,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效应明年也会减弱,因此,明年上半年的经济走势值得关注。需要说明的是,观察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短期变化,也没有必要过于关注经济增长率的短期波动。只要我们改革的方向不变,改革的力度不减,转型的进程仍在持续,经济增长方式就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中国经济也会一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李佐军:总的来看,我对四季度宏观经济能否继续保持6.7%甚至是更高的增速并不乐观。今年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带动:一是房地产的回暖;二是货币金融政策的刺激,如M2增速一直在10%以上,新增贷款规模也很大。四季度以及今年全年,GDP增长能否延续前三季度态势,关键看上述两个因素能否持续。现在看来,政府已经对房地产进行分城施策的调控,一些城市的房价涨幅将回落,有些地方的房价甚至可能会下跌,房地产投资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将受到影响。货币政策的刺激也难以持续。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还没有真正转移到新动能上来,未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不稳固。因此,我们仍然要按照中央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哪怕GDP增速放缓一点,也不能放弃促改革、调结构的主要目标。我们不必过分在意GDP的小幅上升或下降,从过去的经验看,GDP的放缓,反而会倒逼结构优化,倒逼新动能形成。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经济结构是否优化、新动能是否形成、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及民生是否得到应有的保障等方面。李平:自去年年底以来,房地产确实对经济发挥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不过,这其中一些非理性因素逐渐增多,调控政策的出台在预料之中。在城镇化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房地产确实还存在发展空间,不过,结构性矛盾和投机性因素又加大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潜在风险。政府调控的主要方向,是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而非简单地抑制需求。这种调控确实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可能还有待观察。一方面,房地产需求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抵消一部分影响。总的来看,四季度经济形势应该还是较为平稳,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加之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基础较好,全年预期目标应该可以实现。推荐阅读? 每6个人中就有1个在“漂”,平均月薪超4500!你在其中吗?? 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点!你的还在吗?? 马桶盖到底拿没拿?有人故意抹黑中国人吗?官方给出答案了? 这部纪录片火到不行,外国小伙伴们被中国惊艳到了主编/万政编辑/王咏倩来源/经济日报(记者林火灿)